您好,欢迎来到星网学术研究中心!

文化观点 | 从图书出版看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知识积累

分类:   作者:   日期:2020年08月04日

图书出版是社会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主要载体,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应急管理图书出版需要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和功能?是否应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改革提供厚重的知识储备?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又该如何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图书的选题策划?这些是值得业界和学界深思的问题。 

一、应急管理图书出版的意义


     应急管理图书,指从战略目标、系统规划、技术支撑乃至操作规范角度,研究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疫情防治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机制,以提升全民应急意识,补强国家应急能力短板,提升国家应急管理能力的图书。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应急管理图书出版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图书出版是应急管理专业人士系统学习应急管理知识、提升应急管理技能的主要渠道,承担着积累应急管理跨学科知识、引导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向、促进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 

     第二,加强应急管理科技图书出版,可为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从国外引进的应急管理科技图书,还能为学术界紧跟全球科技创新前沿、拓宽研究思路、提升我国应急管理科技实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三,作为面向社会传播应急管理知识的有效途径,应急管理图书出版还承担着增强全民危机意识、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和应急能力的职责。

二、应急管理图书出版整体态势


     1. 时序与数量

     2003年“非典”应对及随后党和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各种应急预警机制的决定,是应急管理图书出版起步的直接原因。2003年至2005年间,国内出版了一批介绍危机管理的概论式图书,为中国社会积累危机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案例,提供了参考和支撑。2008年汶川地震、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均对我国的综合治理,特别是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出版界一方面加强一般性的应急管理图书出版工作,另一方面也出版了不少有针对性的应急管理图书。2010年后,虽然应急管理图书年度出版数量较前一阶段的高点有所回落,但总体而言仍保持在高位。

     2. 机构与地域

     全国共有236家出版机构参与了应急管理图书出版,出版过5册(含)以上应急管理图书的出版机构共50家,约占全部出版机构的21.2%。出版应急管理图书最多的3家出版机构分别是科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数量分别为54册、50册和36册。从出版机构所在地域情况看,出版过应急管理图书的236家出版机构,分布在全国38个城市,其中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出版机构出版的应急管理图书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3. 作者与译介

     在统计的898册应急管理图书中,有41册是从美国等8个国家引进的,约占图书总数的4.57%。在这41册图书中,引进自美国的图书数量为28册,占全部译介图书数量的68.2%;紧随其后的分别是荷兰、日本和澳大利亚。

     大多数应急管理图书的作者是国内相关领域专家。根据对这些图书第一作者的统计,出版过5册(含)以上应急管理图书的作者共有12位,其中出版图书最多的是戴凤秀、洪毅、罗建军和王宏伟,他们的出版数量都超过了10册。

三、应急管理图书出版学科与主题


     1. 学科分布

     应急管理图书覆盖中图分类法中的15个学科门类,学科分布比较广泛。具体来说,B(哲学、宗教)、S(农业科学)、Q(生物科学)、V(航空、航天)等几个学科图书数量较少,均少于10册;D(政治、法律)、F(经济)、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T(工业技术)、R(医药、卫生)、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等学科图书数量较多,均高于50册;D(政治、法律)、F(经济)、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三个学科大类图书数量最多,分别为420册、150册和105册。

     2. 主题特征

     目前国内出版的应急管理图书具有四个方面的主题特征。

     (1)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传播快、涉及面广,可能对社会造成的风险和危害程度都比较高,因此,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是各国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中国,“作为一种自觉的、综合的应急管理实践则可以说是2003年‘非典’暴发之后才开始起步的”,因此,与公共卫生相关的事务成为国内应急管理图书最为关注的对象。

     (2)国家与政府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问题是应急管理图书的又一重要关切点。本文按照中图分类法学科分类标准,对应急管理图书的细分学科门类进行了统计,发现“国家行政管理”细分主题图书数量高达298册,占全部图书的33.18%。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应急管理图书其实是围绕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的角色与作用展开的,关注的重点是通过优化行政程序,提升政府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

    (3)在中国,应急管理是相对较新的学科和研究领域,直到2014年,这个领域才拥有首个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应急管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础相对薄弱。也正因此,在中国应急管理研究的初创阶段,普及应急管理基本概念、总结应急管理实践案例,乃至探索建立应急管理教材体系,就成为应急管理图书出版的重要目的。

     (4)抗灾救灾也是应急管理图书的重要关注对象。我国处在多个地球板块交汇处,且大部分国土位于季风影响下气候不稳定地带,各类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极易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影响,即便是在今天,抗灾救灾仍然是中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应急管理图书出版优化策略


     21世纪以来,应急管理图书出版与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同向同行,发挥了积极的知识积累与知识服务功能。然而,面对国家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需要,应急管理图书出版也仍有不少亟待改进和提升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 提高应急管理图书学术含量,引领应急管理技术研发创新

     虽然应急管理是一个实践导向相对明显的研究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应急管理学科的发展和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不需要前沿理论与技术研究的支撑。特别是在现代科技社会,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不仅包括体制机制建设,还体现在应急技术装备方面,而目前我国在应急装备现代化水平方面仍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要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虽然目前应急管理图书已覆盖了一些科学技术领域,但更多图书关注的只是体制机制这一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软性”方面。未来,在进一步推动有深度的社会科学类应急管理图书出版的同时,出版界应着力加大应急管理装备技术图书出版力度,引导学术界和科技界加强应急管理技术攻关,提升我国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实力。

     2. 拓宽应急管理图书学科覆盖,加强细分问题领域图书出版

     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支撑,也亟待根据应急管理实践的需要,开辟跨学科研究的领域。据本文统计,目前只有约30册图书明确属于跨学科的图书,难以满足应急管理对跨学科知识的需求。此外,虽然应急管理图书总体上的学科覆盖面较大,但不同学科领域图书数量差别也很大,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一些学科如D(政治、法律)、F(经济)的图书不仅数量较多,所覆盖的细分学科主题也相对较多,但另外一些学科如S(农业科学)、U(交通运输)的图书则不仅图书数量不多,所覆盖的细分学科主题也十分稀少,R(医药、卫生)类图书仅覆盖临床医学、城市居住卫生等少数几个细分问题领域。出版界在策划应急管理图书时,应放宽视界,加强与不同学科学者的联系,丰富应急学科图书的细分学科类别,以更为细致、专业的图书支撑应急管理的精准化实践。

     3. 加强应急管理国际图书引进,丰富应急能力建设参照体系

     在全球化时代,应急管理不仅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事务,在很多时候,还需扩大国际和地区合作,同有关国际组织保持良好沟通,同有关国家分享防疫经验,应急图书出版同样如此。当前,我国从国外引进的应急管理图书不仅数量不多,来源也比较单一,并没有充分发挥向国内读者介绍国际应急管理建设经验这一图书出版应有的功能。事实上,虽然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应急管理体系往往带有本国政治制度与文化特色的烙印,无法简单地加以移植,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拿来主义”的姿态进行学习和借鉴。如当前我国亟待提升生物安全质量能力,可以针对生物安全等我国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短板问题,加大国外相关图书的译介出版,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供更有价值的多元参照。

     4. 重视应急管理科普图书出版,加强公众应急科普宣教工作

     由于政府、科学界、出版界间缺乏协同响应机制,长期以来,科普图书出版都是应急管理图书出版的薄弱环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出版界在公共卫生科普图书出版的表现十分突出,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妈妈要去打怪兽》、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读童谣,防病毒》等,面对不同受众群体,运用多种媒介形式,引导公众科学理性地认识病毒和疫情,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新冠疫情结束后,出版界应以此为契机,加大应急管理类科普图书出版力度,为提高社会公众的应急意识和突发环境下的自救能力、夯实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社会基础贡献力量。



用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

或打开微信搜索编辑老师微信号添加:

微信号:
长按复制添加编辑老师微信
去微信 >
您已成功复制微信号 ,打开微信粘贴搜索添加即可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