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星网学术研究中心!

强化编辑把关能力,提升新时代图书质量

分类:   作者:   日期:2020年07月17日

内容摘要:质量是图书的生命,高品质的图书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本文根据国家出版政策法规、现行出版标准和规范,从选题、审稿、加工整理、质量检查四个方面,探讨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编辑加强把关意识,优化把关手段和技术,提升图书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的办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版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图书,出版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与此同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新需求、新期待,需要更多精品力作来满足。近些年,受出书速度和数量规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编辑的把关意识和能力有些弱化,导致图书质量不尽如人意。为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连续几年开展“出版物质量年”专项检查工作,从历年公布的不合格图书的问题来看,有些属导向问题,内容质量不合格;大部分是差错率较高,编校质量不合格。2018年12月底,中宣部印发《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把出版质量作为出版单位的生命线,明确在评价考核中,“内容质量”占42分,“编校印装质量”占8分。图书质量问题是悬在编辑头上的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随时有可能斩断编辑的职业生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图书的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笔者看来,关键是强化编辑把关意识和能力,重点把好以下几关。


 从选题上控制,把好政治导向关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带来信息多元化、传播网络化,“两微一端”的迅猛发展给舆论生态带来深刻影响,自媒体迅速崛起,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和是非问题上杂音不断,严重扰乱民众思想,混淆是非,致使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激烈。在这种信息环境中,作为出版传媒领域的一员,编辑承担着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任务,守土有责,更要守土尽责,应充分发挥把关人的作用,“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


选题是书稿的源头,图书导向正确是质量合格的必要条件。政治导向是意识形态的关键所在,导向错误,误党误国误民。导向问题不能“亡羊补牢”,只能防患于未然,把好关尤其重要。对选题把关时,有两个方面要特别注意:


1

《出版管理条例》(2011-03-19)第二十五、二十六条所列禁止出版的内容绝对不能出版。


这些禁止内容,违背国家宪法法律和主流意识形态,关系国家安全、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和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等问题,编辑要对这些禁止内容的方方面面烂熟于心,时刻提醒自己,对可能含有这些内容的图书选题要慎之又慎。在引进出版物选题中要特别注意隐含的这些禁止内容。如出版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作品,必须进行认真选择,禁止引进煽动读者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图书。坚决拒绝贬低社会主义,鼓吹西方民主制度,质疑我国经济发展, 渲染悲观情绪之类的选题。


2

属于《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中应备案的十五类重大选题,必须按规定履行备案手续,经批准后才能正式出版。

编辑必须了解与各类重大选题相关的文件,注意其中的具体规定,哪些情况不能出版、哪些情况限制出版范围等。如涉及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文献的选题,反映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及其家属工作和生活情况的选题,涉及“文化大革命”的选题,有关伊斯兰教经书或典籍的选题等都应履行重大选题备案程序。现在“引进版动画读物”比较多,这类选题也属于需备案的。凡列入备案范围内的重大选题,未申报备案或申报后未得到备案答复的,一律不得出版。编辑不能通过模糊书名、偷换概念等方式规避重大选题备案程序。


以上讨论的是选题中比较敏感的问题,是要坚守的原则底线。传播学“把关人”理论中谈到“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把关的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①这就决定了编辑作为图书出版的把关人,党和人民的喉舌,应自觉捍卫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主动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就是出版的立场和最高境界。


编辑在提出选题时,要坚持习总书记所说的 “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应关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多组织体现主流价值导向,引领时代进步,服务读者美好文化需求的选题;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逐步把握国际话语权,策划具有当代中国精神、中国气魄、中国力量、中国形象等方面的选题。笔者所在的湖北人民出版社作为地方党社,这些年编辑们坚守出版立场,策划了一批讲述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优秀图书,如《中国道路:走向现代化的全新选择》《论文化自信》《朝读经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世诗选》和《中国话语:说什么?怎么说?》等, 践行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时代使命,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总之,编辑要做好选题论证和遴选,牢记“创作有自由,出版有纪律”,丝毫不能抱有打选题擦边球或不送备案的侥幸心理,杜绝任何有政治问题的图书出版。从选题开始,确保政治导向正确,这也是保障图书内容质量的首要条件。


 严格审稿,把好内容质量关


审稿是编辑工作的决定性环节,“审稿的基本职责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按照出版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对书稿进行评价、选择和把关,以促进优秀图书的出版,防止有害读物流入社会。”②《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明确在评价考核中, “内容质量”一项就占42分,可以说,“内容质量”出问题的就一票否决了,评价考核结果就不合格。因此,内容质量的把关是编辑审稿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我们要严格审查是否有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增加图书的编辑含量,提升书稿的内容价值。


1

严防死守,从审稿环节规避政治问题


有些图书从选题上看,没有明显的政治问题,甚至有些问题图书都是通过了选题论证的,还是流入了市场,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问题就出在审稿这个环节。在三级审稿的过程中,编辑始终要绷紧导向这根弦,注意避免政治问题。《图书质量管理规定》(2004-12-24)第四条规定:不符合《出版管理条例》(2001-12-25)第二十六、二十七条③规定的图书,其内容质量属不合格。其中列举了十种任何出版物不得含有的内容和 “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不得含有的内容。在审稿时,对这些禁止出版的内容,编辑头脑里要严防死守,在字里行间,在表达的观点里,在引述的材料中,甚至是图片、表格、地图等的表现形式,都要仔细审查,严格把关。有些书稿中,使用统计数字或在图表中,国名、地名、单位名涉及政治问题,编辑要仔细核对,避免出现政治差错。如将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与“国家”并列的情况容易被编辑忽略,应以“国家和地区”来限定。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地图的完整性、准确性也需高度重视。另外编辑还要留意《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和《关于正确使用涉台宣传用语的意见》的信息更新,如不称“占中三子”,应称为“占中三丑”;应将“国立台湾大学”改为“台湾大学”等。 


这里要强调一下,编辑审稿时要注意书稿内容的涉密问题。图书中须保密的内容,涵盖政治、军事、外交、公安、司法、经济、科技、统战、港澳台等多个方面。编辑容易忽视在经济和科技类书稿中的涉密问题,尚未公布的经济政策和决策,未正式公布的国家经济情况和统计数据,如关于物价、货币、汇率、利率等预期变动情况,我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或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如先进科技成果的生产工艺、流程及配方等,一旦被泄露,会给国家利益带来很大的损害。编辑应自觉执行《新闻出版保密规定》(1992-06-13),进行自审、送审,采取删节、改编、隐去等保密措施,并经有关主管部门审定,严格把好保密关。


编辑对涉及政治、军事、安全、外交、民族、宗教等意识形态问题和是否涉密等问题,如有把握不准的地方,可借助外部力量,邀请社外专家审稿把关。


2

增加图书的编辑含量,提升内容价值


图书的编辑含量就是指编辑赋予图书的创造性劳动。④对内容资源注入更多的编辑含量,是多出好书的必要条件。那些得到读者和市场认可的图书,一定是编辑含量高的,对优秀内容的选择把关,是编辑永远的使命。在审稿环节,编辑除了要对政治性问题把关,同时还要切实检查书稿的科学性、艺术性和知识性问题,通过审稿增加图书的思想含量、学术含量、文化含量。编辑最了解书稿内容,对其中低俗无趣的、毫无社会价值的部分应坚决剔除;同时对书稿中传承文明、传播知识、能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部分进行深度挖掘、科学编辑标引,充实优化,提升书稿的内容价值。


大数据时代,编辑在审稿时,除了依靠自己已有的学科知识积累、文化涵养和学术底蕴,对稿件进行判断和分析,还要善于利用数字资源,为审稿助一臂之力。现在数字资源内容丰富,获取方便,利用大数据,可及时了解分析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如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等文献数据库,可广泛收集历年来某一学科领域内发表的论文情况,通过比较分析可了解该学科不同时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信息,藉以判断书稿的科学性、学术或艺术价值。另外编辑很有必要了解掌握一些专业信息资源网站,如中国标准在线服务网、工标网,下载 “术语在线”APP等,协助判断书稿的知识性问题。当然,数字资源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编辑要学会甄别,科学筛选、判断和提炼有用信息,增加图书的编辑含量。


今年在出版界影响颇大的《桐城派大辞典》事件值得反思和警醒,该辞典是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是全国首部以一个文学流派为内容的文史工具书,本应填补“中国文学史和中国辞书史两个领域的空白”,但因错误太多被下架。⑤这其中编纂团队的责任毋庸置疑,但缺少编辑含量也是该书遭到学者和读者质疑的重要原因。这个反面例子,编辑要引以为戒。


另外,编辑要善于利用自己掌握的出版信息及专业知识,引导作者,进行编创互动,充实优化内容,提升内容价值。如可建议作者在书稿中添加视频、音频、动画、图片,增加二维码和链接等各种形式呈现和扩展内容,使内容变得更丰富、形象更直观,也能起到内容增值的作用。如由董卿主持的热播节目《朗读者》的同名图书使用AR技术(Augmented Reality即增强现实,是一种能通过屏幕等途径把模拟虚拟世界套在现实世界中并进行互动的技术),读者只需扫描书内图片,便可以观看相关视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艾布克的立体笔记》,利用AR技术,结合传统绘本和APP,使书籍能全息立体呈现在读者眼前。⑥编辑利用新技术为读者带来新的阅读体验,更贴近读者需求,与时俱进,这也是出版转型期编辑面临的新趋势、新要求。


 发扬工匠精神,把好编校质量关


从2016年到2019年,工匠精神连续四年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 201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汇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在追求美好生活,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当下,坚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和企业的共识。图书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书稿的编校加工,是一种知识的再现和再创造,是知识产品的生产过程。大部分问题图书,都是差错率较高,编校质量不合格,这说明在这个知识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而发扬工匠精神就是解决这一问题,提升编校质量的一剂良方。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笔者认为在本质上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一种精神理念。编辑发扬工匠精神,主要应在两个方面着力,一是要有工匠面对工作的态度,即敬业态度;二是要有工匠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能力,即精业能力。


图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是塑造人类灵魂和教育人民的工具,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精神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对人们精神上的影响是潜在的、持续的。一本优秀的图书能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而内容粗俗不堪,错别字连篇,还有导向性、知识性错误的图书,只会给读者造成负面的体验,甚至影响读者的身心健康。所以编辑要认识到自己职业的意义和价值,像工匠一样爱岗敬业,抵制当下形形色色的诱惑,把出版当作一份崇高的事业来做,恪尽职守、“板凳要坐十年冷”,用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努力出版“向上向善”的作品,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伟大的事业。


有了敬业的态度,编辑还要有精业的能力。经过审稿决定采用的书稿,在体例、引用材料、语言文字、逻辑推理等方面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编辑要通过修饰、改错、校订、增删、技术性加工、写辅文等方法对书稿进行加工整理,要像工匠精心打磨器具一样,对书稿精雕细琢,补苴罅漏,刮垢磨光,“灭错如扫尘”,使之以精品呈现出来。


在加工整理环节,编辑要增强把关意识,把关的手段和技术也要优化,提升自己的精业能力。一是要加强对相关出版标准、规范的学习。如《通用规范汉字表》、GB/T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3101—19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大多在编辑加工整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汉字、量和单位、标点符号、汉语拼音、数字、版面格式等,都能在相关规范中找到依据。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说:工匠要想把工作做好,一定要先使工具锋利。这些标准和规范就是我们编辑工作的利器,只有熟练掌握这些规范用法,才能及时发现书稿中的错误,并找到修改依据,合理合规改正。有些规范文件会随时代变化更新,编辑应关注其内容变化,采用最新的出版标准。


二是新时代的编辑除了案头需常备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汉语大词典》外,还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有效利用文献数据库,如“读秀”“国学大师”“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等,在编校这个环节,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书稿中引文、注释、参考文献、知识点等方面的错误,提高书稿的专业性和准确性。编辑还要熟练使用黑马软件辅助加工,黑马软件能很快标示出因审读疲劳而忽略的低级错误,如重复的字、语病、错别字等,还能检查出书稿中的常识性问题,如全国行政区划有误、时政类知识表述错误、计量单位有误等,提高编辑加工效率,提升编校质量。


 重视质检工作,把好最后一关


现在出版社都设立了单独的图书质量管理机构——质量检查部门,质检部门


负责本社图书的质量检查工作,并对质量不合格的编辑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编辑不应过度关注质检结果,认为质检部门是专门来挑错的,对质检工作抱有抵触情绪,而忽视了关注书稿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编辑应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重视质检工作,把书稿质量放在第一位,把质检员的工作看作是对图书质量的一种提升,配合质检部门,使质检工作产生实效,为图书质量把好最后一关。


1

重视图书印前质检


图书印前质检即付型样质检,就像是对付印前的书稿进行的一次体检,分全书检查和抽查两种形式。对于抽查的付型样,质检审读员一般选取重要章节审读,每次质检,审读员都要填写差错记录表,统计差错数量,计算差错率。编辑应认真对待质检审读员提出的每一处质疑,与作者一道,做好修改;还要核查没抽查到的章节是否也有类似的问题,一并处理,让印前质检真正起到把关作用。


2

自觉学习质量检查方面的规范及标准,积累工作经验


1)编辑要掌握图书质量检查的规范、内容及标准。认真学习《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及其附件《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的内容,了解、熟悉质检的依据和标尺,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前提。要熟练掌握图书编校质量检查总字数(如书眉、脚注、插图、拼音等如何计算字数)和编校差错(如文字差错、符号差错、格式差错)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标准,对哪些差错要扣分,每一类差错和每处差错扣多少分做到心中有数。不断学习新颁布的出版物审读标准或规范,特别是涉及出版物政治性问题的判断标准,注意规范表述,如不使用“一带一路”战略的提法,应使用“一带一路”倡议等。


(2)编辑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和经验性很强的工作,编辑要多学习,多练习,多积累。编辑要善于总结每次审稿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各种差错的表现形式、最优修改方案,重点错漏排查等。如文化历史类的图书中,人名、地名(特别是不同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变化)、历史事件和其他专用名称是否属实;年代、年号的用法是否规范;引用的史料、注释、参考文献是否正确等。编辑应根据本社的出书范围和自己的专业特色,建立起针对性强的编校差错资料库,逐步提高自己的识错纠错能力,提升图书的编校质量。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编辑必须与时俱进,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总结工作经验,通过对书稿的修改和优化,增加编辑含量,严格把关,提高图书质量,为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用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

或打开微信搜索编辑老师微信号添加:

微信号:
长按复制添加编辑老师微信
去微信 >
您已成功复制微信号 ,打开微信粘贴搜索添加即可
取消 确定